A 大亚湾的防波堤,全长556米,放置了1万4千多块14~40吨大小不等的混凝土块。别小看这些土块,在建设时期中国的制造业还不够强,很多东西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就连铸造这些巨型“扭王块”所用的水泥也是进口货,一块混凝土块在80年代的制造价格相当于一台彩电,也相当于当时内地一个大学毕业生三四年的工资总和。虽然昂贵,但它真的很重要,这些混凝土块构筑的防波堤平均可以阻挡14米的海浪,最高处达16米。有人提出大亚湾会不会发生像日本福岛那样的海啸事故,其实我国沿海区域的大陆架比较宽、面积广,与日本的深沟类型不同,本身就不具备海啸形成的条件。
A 我们的压水堆核电厂不可能发生切尔诺贝利那样的事故。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的事故是反应堆问世以来最大的事故,造成工作人员伤亡。我国核电站采用的压水反应堆会不会发生这类事故呢?可以肯定地回答,由于结构和原理的不同,压水堆不会出现这类事故。第一,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采用前苏联特有的压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应堆RBMK-1000。堆芯由装有金属铀的1663根锆合金压力管,穿过直径12米,高7米的石墨砌体构成。这种堆的设计缺乏固有的安全性,有致命的缺陷,而压水堆的设计是本质安全的,在物理原理上就不可能发生爆炸事故。第二,在反应堆的建筑结构上有巨大差别。我国核电厂的反应堆外面有壁厚1米左右,内衬6毫米厚钢板的安全壳,即使反应堆出事故,安全壳也能把放射性物质包容起来,而切尔诺贝利核电厂则没有安全壳,这才使得放射性物质可以“一飞冲天”,贻害人类。第三,由于管理思想和管理体制的不同,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缺乏像我们一样普遍存在的严格管理。我国在这方面采取了严格的操作人员培训、考核制度和运行管理制度来杜绝操作失误。并且在核电厂设计中已经考虑了人的操作差错,即使万一操作失误,核电厂也不会发生不可控的事故。最后一点,三哩岛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之后,国际核能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并实行了一系列改进企业安全文化氛围的措施,使得核安全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核安全对策也更加明确有效。
Q核电站的安全壳是如何起到安全“兜底”作用的?
A
核电站里有四道安全保障,就像俄罗斯套娃一层套一层,一关把一关,最后一关就是“安全壳”。您可以把安全壳想象成一个“巨型高压锅”,高59米,内壁是1米厚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建筑,预应力的原理就像紧箍木桶的铁箍,里面有6毫米厚的钢衬,钢衬就是纯钢板,您可以把它想象成穿了一件纯钢打造、严丝无缝的钢衣。在核电站设计中我们都会设置“兜底”机制,安全壳就发挥着最后一关的兜底作用,就算前面几道都失效了,一旦有放射性物质泄漏的可能,都会通过“兜底”机制和设施进行及时处置。世界三次核事故中,三哩岛和我们的技术一样,放射性物质靠着安全壳来兜底,所以它没有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切尔诺贝利、福岛和我们的技术路线都不一样。我们正在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安全性能进一步提升,设计为“双层安全壳”。双层安全壳已经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应用,我们的台山核电站就是双层安全壳,现在工程建设正常推进中。
A 并非所有地点都适合建设核电站,核电站的选址所考虑的条件和因素非常高。核电站选址不仅需要考虑自然因素,而且还需考虑社会环境因素,前者包括选址地理位置条件、地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等,后者则包括人口增长限制、应急撤离、避开飞机飞行航线、远离重要国防设施以及放射性废液和废气排放等。此外,选址过程中还必须收集和评价对核电站安全可能产生有害影响的有关现象的历史资料,如火山活动、大风、沙暴、暴雨、泥石流、降雪、冰冻、冰雹及地下潜冰等。